最近一年,我总算是搞明白了,我为什么对投资理财如此感兴趣,愿意每天花时间去学习和研究,虽然时至今日行动不多(当然正确的方法也恰恰应该是:深入研究,耐心等待,谨慎行动),但是我每天都对此有学习和研究的强烈渴望。
这渴望源于:在投资理财这个领域,人的每一个决定,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丝毫糊弄不得,也很难欺骗愚弄自己。而人倘若持续浇筑并发挥自己的理性,精进自己做决定的思维框架,让自己尽量少做愚蠢的决定,多做正确的决定,投资结果就会大概率相当之好。
持续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是我们每个普通人过好短短一生最主要的能力,而投资理财不断要求、锤炼、试探、检验我这样的能力。所以我尤其喜欢它,没有比它更好的学堂、考场和游戏。
在这个游戏里,我们不必再陷入主流社会最可怕的枪林弹雨:关心别人是否喜欢自己,认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
而只需要关注最重要的那件事情:我的方法,判断和决定是正确的吗?倘若是,它是可以复制和泛化的吗?倘若不是,是哪里出错了?我从自己的错误中学到了什么,让我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做出更接近正确的决定呢?
能专注后者的生活,简直是神清气爽,活力充沛,内耗全无,日行千里。
这又是我最近几个月学习成果的一份分享,也是我为自己设计的价值投资的规划和布局。
在之前的文章《当一艘大船沉没,要把金子向何处转移?》里,我已经讲述过为什么我人在欧洲,却想要投资在美国市场的原因:欧盟区看重的是分配,把蛋糕分好,让绝大部分人都能过上不错的生活;美国看重的是持续地增长,把蛋糕疯狂做大。
所以我对自己的最佳选择和安排是:让自己肉身在欧洲生活,享受不卷和闲暇以及再分配的人道主义;而让我的钱去往美国市场,去增长和繁殖。
最近还在查理芒格家族在中国的合伙人李录的演讲中(强烈推荐看一下这个演讲)看到一组分析和数据是: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来源于个人消费占GDP的比例。这是最原生的、自发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其他都是服务于它的,都不是可持续的。
在这样的原则下,我们对比一下全球各个经济体的数据:欧盟的个人消费(即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约为55%至60%。印度的个人消费占GDP的60%,这种增长是可持续的,美国的这个比例超过70%,它的增长也是可持续的。日本和韩国在2024年的个人消费 占比GDP的数据为55.1%和48.5%.而中国个人消费只占GDP的40%,同时储蓄率接近50%,这些数字说明在中国资源没能完全有效地流动起来。
居民消费占比GDP的水平,受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社会福利水平,对生活及未来的信心影响,从这里也可以感受到这三个因素在直接主要经济体情况。
当然对于李录这一原则也可以有驳斥,比如说技术创新和投资对于可持续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时候可能会比居民消费更大。然而技术创新和投资,当我们粗略地看一下全球范围内的情况,它们又恰恰发生在居民消费占比GDP更高的地方。
在技术创新层面,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主要是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和清洁能源这三个部分(纯个人观察和分析的结论,当然像基因工程,星际探索这些更微观或者更宏观的也非常重要)。人工智能和其背后所需要的芯片,光刻机技术,GPU等等,主要发生在美国和荷兰(如chatgpt, 英伟达,ASML这些代表性的产品或企业),中国过去十年在半导体这一块投入巨大,但是目前仍未出现代表性的产品或企业,不过最近在AI领域出现了deepseek。
清洁能源的技术突破目前主要发生在美国,欧盟和日韩,不过目前中国在生产太阳能电池板层面全球第一。而在区块链技术上,除了美国所引领的技术创新,其应用发生在很多新兴市场:如印度和非洲。中国在倡导无币区块链,之前有人将它粗俗地类比为:太监逛青楼。
而在投资层面,过去两三年发生的外资撤离的情况就可以管中窥豹。
查理芒格说投资就像钓鱼,而钓鱼有两条法则,第一条,要在有鱼的地方钓鱼;第二条,千万别忘了第一条。
因此我们要去个人消费占比GDP更高的地方,技术创新和投资发生地更多的地方钓鱼:因为那里才有鱼。
同时引用李录的话是:财富是经济体中的购买力占比(而非账面财富,只要购买力占比不变,财富就没有贬值)投资的目的是保存和增加你的购买力。价值投资的目标是在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中,持有最有活力的公司的股份,来保持和增长财富。
如上一切分析对华人来说中译中就是:活在这个时代,最佳的方案是肉身+财产出海,但是很多人都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无法实现肉身层面的安排,那次之的方案就是财产出海。
这一点不讨论其它资产,光看存款利率,就能感受到很大的不同:
在2024年12月底,中国的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是1.05%(以中国银行为准),荷兰的银行普通存款储蓄利率(分秒可取用)是1.25%,美国的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是4.05%(以工银美国为准)。
这么大的利差,1万块钱放5年产生的复利效应就能带来很大的差别(当然存5年各个国家的利率又会有不同)。因此倘若肉身不能去往一个在福利意义上更好的地方,那就需要让钱去往一个复利效应更强的地方。
经过这一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发现不仅人在美国可以购买美股美债,人在欧洲和中国也同样可以,而且操作很便利。
之前我买美国国债一直有一个问题,因为它是到期还本付息,不会自动产生复利效应,需要你自己收到本息后再重新去手动购买(我在欧洲每次购买美国国债都会有手续费)。最近我也终于通过学习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与此同时我也通过学习格雷厄姆(巴菲特的老师)价值投资方法,学会了看我所定投购买的代表美股大盘的标普500指数基金目前是贵还是便宜,并因此来决定我的美国国债和标普500在当下这个市场环境中,每月定投额所占的比例,和之后等数据变化而进行的调整。
无论对于多好的东西,都不能花太贵的价格去买。高风险高回报这句话很多时候是不准确的,在经济下行的时期,买得足够便宜,才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才有可能获得高回报。
在这篇文章里我不仅会介绍我具体购买的品种,分配的比例,之后调整的策略,在中国和欧洲分别购买的渠道,还会有一份价值投资者的合约承诺书。大家也可以根据此制定自己的承诺书,并时不时就拿出来看看,以防在市场的无限波动中迷失自己。投资这件事,可怕的不是任何对手,恰恰是自我。
而价值投资可能是最适合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方法,也是能让我们活得很久,不会因为这个投资辗转难眠,压力巨大,不敢面对生活的良药(价值投资者绝大部分真是不仅活得久,还能在八九十岁依然思维敏捷,从事最需要的脑力的工作)。
所以在正式分享购买方法之前,先推荐几位价值投资者的书,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和《芒格之道》,前者是巴菲特的老师,后者是巴菲特的合作人,把他从猿猴变成人的合作伙伴。
以下都是我通过看这些书以及各种渠道研究,并亲自实践选择的结果,大家也可以看完这些书形成自己的投资策略和投资配比。因为每个人对安全边际的需求不同,现金流状况不同(比如我现在不上班,没有每个月的现金流),所以即使大的策略是一样的,微观上的操作也会有所不同。我的策略和操作,这里大写加黑声明一下:本文不具有任何投资建议或者参考意义,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一定理性地对待自己宝贵的金钱,用充分的研究和理性的分析来主导自己的决策。
我在这里主要提供渠道,操作方法,以及研究方法和判断逻辑,希望这些能对大家形成自己的策略和判断有所助益,还会有一些我自己的错误反思,希望大家不要不用再走入我曾经走入的坑。以及面对欧洲对投资征收高额税率我尝试探索过的解决办法和最后对比各种信息后的选择。
(倘若你无法在newsletter解锁该文章,也可以在放学以后的微信公众号,爱发电的放学以后主页https://afdian.com/a/afterschool,或者游荡者平台www.youdangzhe.com的莫不谷主页进行单篇解锁,优先推荐游荡者平台,它也最划算)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放学以后afterschool’s Newsletter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