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期放学以后信号塔由即将前往非洲并迎接自己30岁的莫不谷轮值。
提笔的当下,我刚刚看完柴静在Youtube发布的纪录片《陌生人-柴静对话圣战份子》的第四集。想必等这篇文章发送到你的邮箱时,最后一集也已经上线,我也已经看完,那时候我说不定会有一些新的感悟和认知(的确有,第5集的逻辑和思辨让人的脑子仿佛在和齿轮摩擦)。但是这个当下,我最想谈及的,是整个纪录片在主题震撼的之外的另一面:柴静面临她人生使命的不逃避。即使这使命艰难,让人痛苦,甚至危险,她也已经生活安稳,开始了不工作只生活的人生阶段,但是当她有疑问时,她还是让自己站立起来启程去追寻。作为一个记者,提问者,采访者的使命,她在人生进入休憩状态后仍然愿意去唤醒。内心有calling(召唤),人假装听不到,就会耗费此生,无法平静。然而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人生的前置痛苦是:如何找到我自己的使命?
最近看完了一本关于“躺平”的书《床,沙发,我的人生》,整本书简直幽默至极地记录了作者在躺平之后半抑郁又伪装成主流社会角色来让自己振奋的一段人生,但是作者在最后仍然诚实地问了这个问题:“我想扮演一个角色,装作和别人一样,变得正常,但终于还是露了馅。我能骗过别人,却骗不了自己。金钱、爱情和家庭,我打心底里不在乎。我只想要别的东西,但是是什么呢?我不知道。”
我想要什么?我想要完成什么?在床和沙发的躺平倚坐状态之外,我还想给我的人生怎样的形态?我在播客里常常提到解决人生绝大部分问题的方法是:run and rebel,但是在解决捆绑,束缚和压迫之后呢?自由有重量,而且还不轻,人倘若没有自己的passion and mission (激情和使命),何以面对一日又一日的漫长余生?
我还年纪轻轻,发出这篇时尚且不足30岁,倘若生命长度有90多岁,我还在人生相当稚气的阶段,动辄谈“人生”,总会显得言之凿凿又根基不稳。所以这又是一篇“胡说”。人生每个阶段我都想记录下自己找到的答案,“莫胡说”系列的第二篇,是我给人生使命目前找到的答案。虽然我是反复思考和认真下笔的,但是你可以绝对轻松地读它。倘若它是满纸胡言,就请你将它抛出脑后。
一切还要从柴静开始讲起。在我大学的时候,微博还没火爆起来,博客这一形式还方兴未艾。我在北京的宿舍楼里,除了看书看我热爱的访谈节目,就是看博客,其中尤以柴静的博客为最。她的播客里不仅有文字,还有她的访谈节目,简直综合了我最喜欢的信息获取方式。后来当然也看了那本非常知名的《看见》。
现在想来我真的是对女性访谈者充满了兴趣,不仅看她们做的节目,也如饥似渴地看她们接受的采访和写的文字。大学每天的日常简直繁忙到不行,白天一天的课,下课还要吃饭,洗澡,手洗衣服(因为用洗衣机洗要额外花钱),写作业,留给我看访谈节目的时间就没有太多,而那个时候由女性访谈者主导的优质节目则群星闪耀,所以我最疯狂的时候一个电脑同时看着3-4个小窗同时播放,简直争分夺秒目不暇接地看。那个时候对访谈节目的观看热情,说是狂热也不为过。大学一开始各路同学都在谈恋爱,我一直没有谈恋爱倒不是因为那个时候就女性意识觉醒,而是我实在太忙了!每天看书看访谈节目的时间完全不够。当时我看室友每天一直和男朋友发短信打电话长达几个小时我都头皮发麻:谈恋爱这个事太可怕了,要一直分自己的一段时间给另一个人。我的生活每天简直分不出来哪怕半个小时给另一个人,无论是谁,一直聊天。现在看来对访谈节目的热爱也是变相拯救了我。
毕业后被各种生活重压折磨,看访谈节目的热情消退了很多,各种节目也因为选题和主导者的生活变动,陆续关停。但是这个习惯我却一直保留到现在,上网不知道看什么时总会打开访谈节目看。看访谈节目肯定不是我的mission(使命),但是它却的确是我的passion(激情)所在。而人能找到自己的mission,关键的前提是能发现自己passion.
关于我为什么这么热爱观看访谈节目,我今天仔细进行了一下分析:
1.我对这个世界和它人充满了好奇,优秀的女性提问者能准确提问出我想问的问题,甚至我意料之外的问题,大大满足了我对世界和它人的好奇,她们提出的问题也帮我拓宽了想象的边界。同时她们精准和思考方式帮助我做了很多逻辑和思考训练,我每次看访谈节目都有一种大脑肌肉在做锻炼的感觉。
2.作为一个内向社恐者,我非常害怕尴尬,但是作为一个敏感者,我又总能觉察中谈话中尴尬。所以我非常想知道别人是怎么自然流畅地推进对话的,让话不落到地上的,让人忘记尴尬享受对话甚至交锋的。现在我说我是内向社恐者,即使是特别亲近的朋友也不相信,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访谈节目给我的浸染,让我知道怎么在对话中主动出击,把控方向,减少尴尬。
3.第三个就是关于个人身份的问题的了:我来自于一个很闭塞的乡村,之前除了电脑课几乎没有怎么上过网,从没用过智能手机,我在北京这样一个偌大且繁杂的城市,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简直再渺小不过了,像一尾最普通的草鱼跻身在缤纷的热带鱼缸里。这些女性提问者,尤其是同样来自小镇的柴静,向我展示了一种可能性:即使是身为女性,身为来自贫穷闭塞地区的女性,向整个世界提问,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仍然是有可能的。
我从访谈节目的观看中获得了相当持久且密集的快感。而这些快感则一直滋养我到现在,如何做一期节目的选题,如何写导语,如何进行对谈聊天,如何扣回主题,把握节奏,我现在做播客看似自然发生的一切,现在一回望都是我的passion将我一路带来这里的。我在《创作者手册:从播客开始说起》里说我们仨都是素人,此前也不是媒体人,所以是完全一个“草台班子”在做播客。但是今天分析完,我觉得我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好了做播客的准备。如果有观看访谈节目的世界吉尼斯纪录,刨除从业者工作人员以外,我应该可以在全球观众中名列前茅。connect the dots 串珠成链的关键就是过去允许自己花大把的时间,去满足自己的喜好,探索自己的激情。
倘若我当时功利地把自己的空闲时间拿去考证考公考编,或者把自己的时间给另外一个人去沉溺于二人小世界,我现在可能很难在用播客这种形式来创造,我给自己找到的“去创造”的使命可能也无从谈起。只把空闲时间留给自己的心之所向,这是一种巨大的奢侈。但是也唯有这种奢侈,能给东亚有限的轨道生活留出一些宽裕和空隙,让passion和mission得以滋长。
另一个找到mission的路径是:痛苦(pain)。这个答案看起来和带来快感的激情(passion)刚好相反。但是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路径却最终殊途同归,把我们来这个世界走一遭的使命昭示给我们。
Passion很多时刻是无意识的,它像顺风跑的小狗一样,给你很多后见之明的滋养。
Pain这个身为人类就无法避免的生命体验,则是迫使人行动和自救。而这行动和自救,就会揭开人生使命的幕布。因为我们重要且唯一的使命,就是成为自己。我们之所以感受到痛苦,就是成为自己的路上遇到了阻碍。有勇气面对痛苦,搬开阻碍,解救自己的人就有机会完成自己的使命。
“是什么曾经拯救过你,你最好就用它来更好地拯救这个世界”。我们自救的行动,和找到的答案,不仅会帮助我们接近自己的使命,也会惠泽同路者。
人想要感受到幸福,就需要感受到自我认同。这就是人很难从长时间的无所事事中获得幸福感的原因。人需要对着一些东西来产生自我认同,人无法对着空无一物产生自我认同。当人不想用主流社会的价值评判如职业,收入,家庭,社会阶层来评判自己时,逃避是无用的,而创造是有用的:我们需要自己创造出一套新的标准来评判自己,并获得自己的认同。倘若也有同路者认同这样的标准,那幸福就会因为这同频的震动而荡漾出去。
当躺在床和沙发上时,人的形态轻易就会化成一滩水了。当然这种形态十分必要,人可以从这种形态中感受到放松,休憩和自在,但是却不能恒久地保持这种状态,否则这水就会生出霉菌,逐渐腐坏。一些时刻像水一样松弛无牵扯,另一些时刻我们又需要把自己聚起来,把passion和mission当做筋骨,让自己拥有一个可以直立行走,探寻行动的形态。
《樱桃小丸子》里有一句话是:“生活原本沉闷,但跑起来就有风了。”想要生活不陷入恒久的沉闷,我们就需要一些东西让自己跑起来。而且不能拿那些主流社会的金锁链当勋章欺骗自己去跑,因为跑两步就发现那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东西,心里就会泄气,形态就会裂开。
我们从小到大都读过很多鸡汤励志文,这个时代鸡汤已经完全不能再抚慰人。大家喜欢的是毒鸡汤和反鸡汤。前段时间流行的“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如今已经变成了“有钱的人先享受世界”,这里面当然包含着大家的自嘲,对当前这个毫无希望社会的抱怨和对不公平的分配机制的讽刺。但是我依然想说的是:后面那句不是真的。“享受世界”是很难的,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且勇敢追寻的人才能做到。有钱人的幸运只有少受一些苦,不必做太多自己不想做的事,以及为各种感受体验买单。当然这已经比东亚绝大部分人过得好,但是生活是不能比较的,人不会因为别人过得更苦,就能欺骗自己幸福(能做到这样的人也挺变态的)。人必须亲身感到幸福和活力才可以。每个人最后回到家关上门深夜里闭上眼,一样无法逃避这个问题:我想要什么?我应该去追寻什么?
去年看《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这部挪威电影时,看到活在富裕北欧的女主所经历的自我迷茫的痛苦,我和我的朋友说:“世界异常割裂,我也不能说这个电影里的女主角对于自我的痛苦是假的,是浅层的。但是再回看一眼中国人的痛苦(当时上海和各地正在lockdown,各种惨剧不停地在新闻上出现),就觉得这一切太荒诞了。”
这荒诞源于:这世界一部分人,在经历寻找自己想要什么而遍寻不到的痛苦,是生而为人可能都要遭遇的痛苦,“存在主义”的危机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而世界上另一部分人,其中还有我关切的挚友亲朋,在经历最基础的“生存危机”:它们有些甚至无法拥有自己的床和沙发以及食物。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在被拉走的大巴车上,在漏雨的方舱里想过:
(不知道为什么,写着写着又无法回避到一些危险的问题,出于安全考量,我把下面几段隐藏)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放学以后afterschool’s Newsletter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