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放学以后信号塔由来自德国,彼时正在世界游荡的兔子和身在荷兰的莫不谷共同轮值。非常开心的是我们在上期“在世界游荡的女性1”发出后,几个小时内立刻收到了几位女性听友的投稿。我们之后会在每个月更新一期这个系列。本期兔子的来信正好和我一直想要讨论的一个话题有关,也是我们在《别玩他们的有限游戏,我们创造自己的无限游戏》后频频收到的提问:Run了就能脱离有限游戏吗?
在开始看兔子的来信前,我想先说一下我的回答:当然不能。不仅不能,无数华人还能把内卷的飓风卷向世界各个角落。愿意脱离有限游戏的人,在这个族裔中,少之又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基因,比黑头发黄皮肤基因,更加显性且代代相传。
莫不谷、霸王花、金钟罩,你们好!
我是你们的忠实听众兔子,在德国向你们问好。刚刚结束复活节假期,我和我的爱人去了2个国家、3个城市旅行,旅行途中一切都很快乐,我们品尝当地美食,参观名胜古迹。但在回程中,我遇到了一个在读高二的德国华裔女孩,和她聊了一路,我的心情反而逐渐低落。
我们没有问过彼此名字,就称她为“女孩”吧。遇到她很偶然,因为我的研究所在德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上,几乎看不到中国人,所以我们在火车上遇到彼此,都感到了一些惊讶和激动,很自然,我们开始和彼此聊天。
她在德国出生长大,母语是中文和德语,生长在两种文化之间,她对于中德文化之间的差异理解的比我深刻,刚好我的博士课题就是文化相关的研究,于是我主动问起了许多语言上、生活习惯上、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其中比较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她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和我在北京念高中的妹妹,没有太多不同。
当我问她未来的规划时,她很自信的表示,自己会去上大学,就算最后一次的考试考砸也没关系,然后我们理所应当的谈到了“高考”,她眼中的高考是一种极其可怕的考试,一锤定生死般的反人性的存在。在德国,考大学是看综合成绩的,哪怕最后一次考试没有特别理想也没关系,容错率远高于中国。但她对于每一门考试的重视和紧张程度,都和我在国内的堂妹一样。
紧接着我问她,她和她父母周围有没有同龄人去念Ausbildung(职业培训,类似于国内的中专)时,她眼神里闪过了一丝不自在和自嘲,然后她很认真、又有些失望的告诉我,中国人的子女,全部会去上文理高中、读大学、读硕士、学一门乐器,女孩子的话,会学芭蕾和钢琴,现在开始流行滑雪和花滑。她还谈到,她的高中附近,有一所全德唯一受到政府资助、给智商超过130的学生开设的高中,她参加辩论比赛时发现,辩论队一半以上的成员是华裔。其实所谓的智商测试也就是国内初中水平的奥数罢了。
我不禁感慨,果然,中国人的“卷”无处不在。哪怕她的父母已经留德30年,在德国接受了本科和硕士的教育,然后留在德国结婚生子,但是骨子里的竞争意识、不断向上爬的意识、以目标为导向、时刻着眼未来的思想,还是深深的影响了下一代。她永远成不了、也不会成为德国人。她的父母也一样。
她的情况和我的德国朋友完全不同,称呼德国朋友为“小德”吧,小德的爸爸有博士学位、妈妈是建筑师,弟弟在念Ausbildung,专业是护理,未来的工作地点是在敬老院。其实,我很羡慕小德的弟弟,可以自信又快乐的成长,小德的父母和小德也是真心尊重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对于弟弟的选择,全力支持,全家人没有觉得丢脸或者看不起弟弟的选择,也没有人拿小德弟弟和上大学的小德比较。这种松弛感和包容度,我在中国父母身上,从未见过。因为中国父母信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和“别人家的孩子”。
我能理解,在中国人口众多并且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高考读书就是唯一一条相对公平的阶层跃迁路径、改变命运的唯一路径。但令我有些失落的是,中国人肉体已经“润”了几十年了,但是精神还是没办法“润”。很多东西都无意识的影响了下一代,就像一个闭环。
因为罢工,我不得不巴黎打车去机场时,和温州来的司机大叔聊了很多,他很骄傲的告诉我,尽管他是30多年前从温州辗转偷渡到越南,然后从越南坐船来到巴黎的,没有读书,一直干苦力,但是他的下一代,以及他朋友们的下一代,无一例外上了法国好大学,当了医生、律师、工程师,自己有房并开始收租,现在巴黎第十三区的区长也是中国的华裔,温州人的第三代已经开始从政了。巴黎的餐馆、烟草业,各种赚钱的行业都有中国人的身影。在他的讲述中,我由衷赞美中国人的勤劳,就像我书中看到的犹太人一样,中国人也是聪明又勤劳的。这一点,我很敬佩。
我周围的博士、博士后、华人教授等等,大家身上都有相同的磁场,可以让我们在人群中一眼识别出彼此“啊,Ta是中国人”。读书的人,在无缝衔接找实习,为就业做准备,工作的人,在努力寻找机会升职加薪,这无可厚非。但肉体努力跳出来以后,精神呢?
在他们身上,没有我向往的:内心的平静感、松弛感、包容性和幽默感。刻在他们眼神里的是:一些对未来的焦虑和期待、一些对挑战的亢奋、一些润出来的自豪。就向上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不停歇的前进、前进、前进。
希望有一天,他们可以摆脱掉这些,专注于当下,而不是时刻着眼于未来,可以慢悠悠的散步或者躺在公园什么也不干,就晒晒太阳、听听鸟叫、闻闻花香,慢下来,享受一下生活。
谢谢你们看完我的文字,希望我们都能得到内心永恒的平静和安宁,快乐又自洽的生活,不论我们身处何方。
最后,祝主播们和听众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兔子
祝好!
看完兔子的来信后,我想起去年3月份我收到一位德国华裔同学从what’s app给我发来的消息:
“Hi Echo, I just called my parents and they told me they support Russia. I was quite shocked. So I wonder if that’s normal for Chinese people? 我刚刚和我的爸妈打完电话,他们告诉我他们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我无比震惊,所以我很好奇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正常的吗?”
彼时我刚骂完我们家族群里支持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亲戚并退群,退群前我问他们的一句话是:“按照你们的逻辑,应该也挺支持日本侵华的吧?”
兔子的来信,和我德国华裔同学的父母,以及我在中国乡村的亲戚们,都证明了人认知如何,立场如何,都很难被是否run成功影响。很多离开中国的华人,在世界各个地方,重复着和他们在中国一模一样的叙事。孩子不可以是同性恋,即使身在世界上第一个同性恋合法化的国家。已经出来留学了,华人之间仍然要彼此打探成绩默默比个高低。毕业了再比工资,比买的房子,比结婚生孩子和孩子上的学校。
我在社交媒体常常看到留学生对欧洲最普遍的一个吐槽和想要回国的原因是:欧洲半夜无法点外卖上餐馆,中国任何时候都可以。
自己出国了想要work life balance,却认为其他人必须得服务自己的需求工作到凌晨。“自我以上人人平等,自我以下阶级分明”的本质就是,儒斯林文化曾经允诺给全球华人的“苦中苦”后的“人上人”:忍耐一下当下生活的焦灼和不适吧,再努力一点你就可以奴役别人了。
这样的人无论到哪里都不会脱离有限游戏,即使去了南极和北极,也要和企鹅和北极熊一较高低。肉身的逃离已经实属艰难,精神的逃离可能需要脱胎换骨才能实现。
前段时间我的一位台湾朋友(也是受不了东亚内卷来到荷兰的)和我说,她在家办公的时候,要是一直没在电脑前工作,就感觉guilty,问我她是不是奴性太重了?我在中国的二十多年,前些年做老师同学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后五六年简直全公司最努力勤恳的员工,我此前的奴性可能并不比中国平均水平低。但是物伤其类,看到周边所有人如此服从和勤勉,也没有过上不痛苦的生活,我就彻底玩不下去这个游戏了。
我上周还刷到一个帖子说“我来荷兰8年了,还是感觉没有融入荷兰社会”,包括我的中国同学也常常说:“别看和荷兰人平常打交道很善良友好,相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Ta们只愿意和荷兰人深交”。我每次都对这样的话非常困惑:各位能特别融入中国社会吗?特别融入的话为啥要出来啊?
我也一直觉的“融入”是一个伪命题。我来到荷兰,不是为了融入荷兰的。我是来这里创建自己的生活的。我去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是想融入他人,而是想成为自己。哪个社会允许我成为自己,允许我不必须融入才能生存,哪个地方不轻易摧毁我构建的个人生活,哪个地方就是我想生活的地方,是我的应许之地。
所以我来到荷兰时,我震惊地发现我简直不需要适应:陌生人非常友善且正好有距离感,Ta们会给我提供举手之劳却没有人想侵入我的个人生活。政府无权摧毁我构建的一切,没有权利把我以“低端人口”的名义赶走,没有权利破门而入对我的房间进行消杀,更没有权利把我赶上大巴车。我浏览的网页不会分秒必争地404,老板和同事不会在我休假期间给我发消息。没有权力逼迫我绣红旗,表忠心,热情鼓掌,或者看别人跪着表演向权力的跪舔。我被允许真的像个人一样活着。
而这样的“像个人一样活着”不是大部分华人想要的生活,大家想要的是:像人上人一样活着。所以吃苦,内卷,内斗,比较,向往强权,在全球华人的血液里生生不息。
Run,不是脱离有限游戏的充分必要条件。唯有时时刻刻和体内“人上人”的强人思维和“苦中苦”的奴性精神做斗争,才有可能摆脱我们玩了上下千年的有限游戏。run and rebel,两者缺一不可。肉身留在那里,精神上保持敏感和反抗是无比痛苦的,也无比凶险。内卷的漩涡不允许任何人置身事外,否则”躺平”不会成为违禁词。
最后祝福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无需融入的“应许之地”,并在那里创建起自己的生活。世界辽阔,我们继续一起探索!
这也是我最近在想的!一个真正健康的社会并不是能让所有人融入进去,而是保留不融入的权利,并且“不融入”也能正常运转和生活。已经足够可贵了。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精神上的“run”才是真正的“run”,自由是不再寻求认可。我很期盼这一天的到来。
“融入”这一段简直醍醐灌顶,突然间我心底深处的那个小小心结被打开了!来美国读PhD快四年了,之前遇到一些因为语言或者别的差异而感到自我窘迫的时候,我总会想多久以后我才能真正融入呢…而现在,是啊!我为什么非要所谓的融入呢,我来这里是为了构建自己向往的生活,我的每一天都是充满希望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