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本期放学以后信号塔由金钟罩轮值。
我高中成绩很差,尤其是高一,每次拿到考试排名成绩单,从下往上看不出几行就是我的名字。我根本不会学习。
后来上了大学,发现不用学习(文化课)也可以在学校混的很好,电视台、学生会、校院办等,各种活动都参加。从上大学开始,身边人对我的印象就是,很忙、很努力。其实我知道这份忙碌中,有很多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或羡慕而表演的忙碌,一副“看呀,我有这么多事情可以做,你们都没有”的感觉。但也有我当时没意识到的,把忙碌放在惯性中的“假性努力”,直白的说看起来很努力的样子,但其实没干什么,更没有什么收获,只是掩盖了时间的白白流逝。
正文:
我是怎么真正认识到自己有假性努力的问题的呢?答案是通过健身。
维持每周有3-4次去健身房,已经有四五年了。刚开始健身的第一年,身体改变非常大,明显地感受到肌肉的紧实和每天饱满的力量感。但是这个新手红利期过去后,接下来的几年虽然我仍然保持高密度的健身习惯,但始终没有进步,身材没有更好,力量没有更大。为什么我每天都这么努力了,还是见效甚微,我的努力都去哪里了呢?有时别人说“你身材维持得不错,健身有1年多了吧?”我真的很想说,其实已经健身三年了。
对于健身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尤其是工作前两年,要从生活费中扣除健身房的钱,扣除私教的钱,扣除蛋白粉的钱。时间上更是各种抽工作的缝隙,早起健身完去上班,午休抽空去健身,下班后赶在健身房关门前抵达等等。毕业后,我的工作就没有一份是清闲的,把几乎除了睡觉以外的全部时间拿去健身和去健身的路上。我沉浸在这种通过努力把时间填满的假性充实感中,从来没真正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浪费时间。每当别人问我周末干嘛,回答“去健身”的时候,感觉好fancy、好努力、好健康。但这种回答持续了2-3年,我的身体似乎没有更健康,我的身材也毫无变化。“去健身”成了一种自我安慰,也成了一种没有观众的表演。
大学时在电视台实习,周末不想呆在宿舍就去电视台忙活,但真相是只花了1小时剪片子,其他几个小时都在睡觉和看美剧。老师们觉得我很勤快,室友觉得我每天都在练习专业课。我当时没觉得这是问题,觉得这只是劳逸结合吧,毕竟所有专业课都完成了。但现在看来有两件事我真的是错的彻底,一个是没有真正的把时间利用起来,另一个是不能正视休息和玩乐,非要把玩的时间用“在忙”包装一下,觉得玩是一种羞耻。现在想想为什么觉得这是一种羞耻呢,大部分是老师和家长给我传递的观念。
除了假性忙碌,我也经历过假性读书的阶段,早几年读书的时候只是为了“读完这本书”。除了要读完以外,还要求很多仪式感。比如折页的时候对齐上一次折痕的角度,画线也是小心翼翼尽量笔直,当时觉得这份细心是对知识的敬畏,现在看来真是大可不必。所有的文字只通过了眼睛,并没有进入大脑,知识就像我在书本上画下的线,仍然浮于表面。看不了半小时就开始发困,然后进入睡眠,睡觉的时候感觉很充实,自我安慰道“今天又读书了”。然而这半个小时,与其说在读书,不如说是睡觉前的大脑放空训练。每当别人提起一本书,我第一反应,看过,但是这本书讲什么的?谁写的?有什么特别难忘的段落吗?啥也没留下。
开始做播客的这几年,我们三位时常共读一本书,需要在节目中谈论。读书的要求不再是表面上的读完了,要求我记录下触动的句子,写下延伸的感受,捕捉生活中经历的与书产生交汇的碎片。前不久有朋友发现我在读《滔滔生活》,就问我好看吗?这是一本什么书。我竟然可以非常连贯、自然的,告诉她书的内容,以及我推荐的理由。流畅和自然到震惊到我本人,啊原来这才是读书。
也许有人会说,看书肯定会经历这个所谓假性努力的过程,没有这个阶段也不会有后面更深入的读书,凡事都有一个启动的过程。我不否认这种看法,但是我的这份假性努力持续了20多年,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这个时间更短。
我发现自己不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人,也不是那种会先研究好方法再启动的人,我是那种很容易立刻启动,但是很难在过程中改变和精进的人。会陷入从启动到运转后的惯性中,遮蔽视野,看不到需要改变的地方,也没有改变的动力。
就像健身,自从跟教练学会一些动作和基础常识后,我就开始了自己练习。每周都在重复健身的那几个动作,自以为重复就等于累计,不断重复就能累计的更多,累计的更多身材就会更好。就像是每天往桶里舀一杯水,舀上100天,勺子再小桶也会满。但是大错特错,我从来都没弄懂健身的原理。
在健身中,重复累计是一种原地踏步,并不等于进步。用再简单不过的例子说明,一个粗的手臂能拎起20kg的水,一个细的手臂能拎起10kg的水。细的手臂若想拎得动20kg的水,无法通过每天拎100下10kg的水获得,必须是逐步尝试12kg、15kg、18kg、20kg。我们在踏步中获得稳定,在突破中获得进步。
从小老师就教“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但是我从来都不知其所以然,觉得健身就是撸铁,把重量重复怼上去就行。谁曾想,健身还需要研究肌肉分布、肌肉运动轨迹、肌肉和肌肉群之间的关系,这不是在搞人体解刨吗?
但实际上,我健身的进步是在了解了这些以后才显著飞跃。知道一件事情运作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的方法,搭配适量的辅助计划,你就可以高效的完成目标。这才是我想要的努力吧,不是为别人也不是为自己表演的,是那种能掌握规律、驾驭工具、总结方法的前进的感觉。
我不是一个懒人,一直在往前走。但是我走在什么样的路上,我是不是也可以奔跑,是不是偶尔可以在路上边走边放风筝,我是不是也可以和别人共同走一段路。这些事情,从来没想过。
也因为没有做过思考,真正让大脑运转起来,比起假性努力,更糟糕的事情是关于“自我” 的问题。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如果他还是一个努力的一直往前走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暴君或者暴民。二战时期纳粹党一个德国军官艾希曼,在他自己看来只是“传达了一些信息,执行了一些命令”,从来没有亲手杀过任何犹太人,为什么也要接受审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在工作的人而已。然而,我们拥护一个什么样的政府,拥护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就决定了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是扛起了一面旗,还是扛起了一把刀。而自我,就是那个选择旗或刀的开关。
写在后面:
说起来真的很荒谬,人怎么能不知道自己实在装模作样呢?《可能性的艺术》中写道:
“政治学中有一个词汇,叫作理性的无知…意思就是,无知其实并非一种偶然的状态,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特定情境下,人们可能会选择对自己无法承受、无法改变、无法超越的东西保持无知,因为“知道”会唤醒良知,而恐惧让你只能无所作为,与其让你的无所作为拷问你的良知,不如什么都不知道。”
看到这句话时候我还跟另外两位主播分享说,我的钝感就是一种理性的无知,现在看来我的假性努力也有很大一部分也属于这种情况。
提示:如需查看往期内容,打开任一期你收到的邮件,选择右上角open online,就可以回溯放学以后之前发的所有邮件,或谷歌搜索afterschool2021substack查看。
延伸信息:和你分享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日常,也共同探寻日常之外的可能性。当我们从名义上的学校毕业以后,我们进入了更加复杂的日常生活。生活面前,我们都是终身学习者(life-long learner):学着如何和生活交手,如何安放和成为自己。《放学以后》希望是一个这样的所在:它通过文字,声音和影像,借由文章,播客和游荡世界的视频,将分享的慰藉,共同前行的力量,以及“去创造”的自我敦促传递出去。和可能性携手同行!
解锁《创作者手册:从播客开始说起》:https://afdian.net/item/ffcd59481b9411ee882652540025c377
永不失联:邮箱订阅放学以后Newsletter: https://afterschool2021.substack.com/
联系邮箱:afterschool2021@126.com (投稿来信及合作洽谈)
YouTube:放学以后afterschool
小红书:游荡者的日常
微信公众号:放学以后afterschool
播客收听:国内:苹果播客,网易云,爱发电,汽水儿,荔枝,小宇宙,喜马拉雅,QQ音乐,微信听书;海外: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Snipd,Overcast,Castbox,Amazon Music,Pocket Casts, Stitcher,Radio Public,Wordpress。
很多时候在不同方面的假装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被监视,被老师,被朋友,被同学,被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让她们看我的时候,看得出我的(假性)努力。因为我们一直在被她人观察着,我们逃不出被观察的状态。通过自己与他人的不断对比,她看起来好充实,我也想充实,她看起来都不怎么玩,不花时间去放松自己,一定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我因为想体验很充实的感觉,也想让她人看到我的自律与充实,结果发现这很敷衍,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了很少的事,其他时间也一直在做事中漫游。
似乎是因为我们在初高中一直被教导把时间花在刀刃上,我们不赞扬花时间放松,花时间玩耍,而是鼓励把玩耍,放松的时间去学习,干正事。
大概是一种假自我 觉得这些是应该做的事 而忘了探索想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