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本期放学以后信号塔由金钟罩轮值。
我很容易根据所处的环境或者环境中的元素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适应能力很强的人,这其中伴随着大量的模仿行为。比如从小学到初中的9年里,有5次转学经历,很容易学会当地学生上课和生活习惯,让自己看起来跟大家融为一体。近两年开始newsletter写作后,又发现我此时创作的文章跟彼时看过的书总有种“菀菀类卿”的感觉。比如,阅读《滔滔生活》写了《一直想买房子的妈妈》,阅读《明亮的夜晚》写了《红美的葬礼》,文字的风格和营造的氛围上总有些相似性。我很喜欢读过的这些书,也喜欢自己写过的这几篇文章,但也清楚的知道,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上次阅读完霸王花写的《我就是心理防线很高的人》,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标题,也是可以拿来衍生表达出我想说的话,即本篇《我就是那种没有主见的人》。
正文:
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害怕别人问一类问题“你觉得这个电影/这本书怎么样?”
我回答不出来,最多回复个“还行”。我好像不具备判断一个作品、一个决定好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我身上时隐时现,跟我所处的环境有很强的伴随性。
来北京读研究生以前,我是个个性非常张扬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尤其是读大学期间,我一度成为了“鸡头”,一个市重点高中的普通偏差的学生,在二本学校反而成了一个六边形战士。从班级到系里,再到院电视台,活跃在各种活动中,我始终是那个组织者、发起者,是那个做判断、拿主意的人。经常在专业课中疯狂输出自己的观点,许多观点甚至不来源于专业资料,而是来源于我的感性判断,来源于直觉。
这个阶段,我就是那种“满瓶不响,半瓶咣当”的人,因为见识太少了,井底之蛙永远觉得自己的歌声最美妙。我经常在一些专业课杂志旁瞎写评论,觉得有的内容写的不好;还曾经因为觉得部分段落逻辑不对,而给出版社写邮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能说是勇敢,这是一种莽,透露着一种见识少、但是又有着淳朴感的“上进”,你拿他没办法。
在这段时间,强烈的表达欲,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在这个环境中是一个优胜者角色,掌握着从院-系-班级的信息,有更快更全的信息源,利用着这些信息差,不断巩固着自己在这个小环境中发言的重要性。
来北京参加研究生考试,有一项是图片摄影。本科学校的电视台老师拿出了他最宝贝的相机给我,我一直以为这就是目前国内最领先的设备了,老师每天都会擦得干干净净的放在柜子里,时不时拿出来给我们这些学生看看,时常赞不绝口的说成像质量多么多么好,画面多么多么细腻。背着这个相机去北京,那一刻我感觉这个考试赢定了。到了传媒大学,跟其他考生一起准备摄影考试,我看着大家带的更高级的相机,和在学校里走来走去的非常fancy的学生,我有一种穿着洗的发白的衣服走上了戛纳红毯的感觉。
信心并不是一下子被击垮的,毕竟大学四年积累的膨胀燃料还能继续推进一阵子。正式录取,来学校上课以后,我发现自己懂得太少了。所有人都知道的一些名词或者技术,我都没听过,就尴尬的笑笑假装自己也懂。课堂上我还像本科那样侃侃而谈的发言过几次,但是能感觉到老师欲言又止的礼貌。老师们在让大家评价图片/电影/节目时,同学们都好厉害,能说出好多我没看过的片子,罗列一堆我没听说过的大人物,我真的感觉自己是个乡巴佬,土里土气的,懂得真少。后来我就不爱说了,觉得自己太差了,不想再做这种引人发笑的事情了。
所以不表达,是因为清楚自己跟别人相比有很大的知识悬殊,也无法面对别人对自己表达内容的回应,我怕别人粗鲁地笑,也怕别人礼貌地安静。跟本科比起来,信息来源固然重要,但更关键是我没有充分的知识积累。本科阶段我大部分的时间没有拿来学习,而是去赢得老师/主任的欢心,从而攫取资源。等我来到了一个更专业的环境,身边都是全国各个学校的佼佼者时,本科的资源无法嫁接,而我本身的知识储备又不够,直接就原形毕露了。
还没毕业我就做内容创意相关的工作,那几年是韩综风靡中国的时候,国内综艺创作只有“抄”或者“买”,这两种模式根源是一个问题:没有原创性。我们的日常工作是全球综艺模式的积累,说白了就是把别人的内容拆解出来。举个例子:“音乐+素人+竞技+选秀+故事”就是好声音,“音乐+歌手+竞技”就是我是歌手,“音乐+歌手+合唱+乐评”就是天赐的声音。类似这样,把综艺的各个元素拆开组合,来做新模式的研发。市场喜欢这种类型的方案,对客户而言,如果某种类型的综艺在别的国家火了,在这里火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客户又不想要一模一样的,所以就想要一些类相关的。从市场环境到公司创作环境,我都没有过真真正正的原创性的内容创作。而把一个作品板块的过程,让我很难对一个作品作出总结性判断,会潜意识的分成多个板块,分成好的部分和不好的部分,啰里八嗦说了半天,仍然无法回答“这个综艺好看吗?”
这个过程很痛苦,我既不擅长原创性内容,又得不到锻炼,而偏偏我又厌倦了这种搬运和组合的工作。在这样的日复一日的复制别人的作品中,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我以后要做什么,做成什么样,毫无线索,就这样陷入了第一次抑郁,病理学上的抑郁。因为没有主见,没有原创性,没有判断力,而让生活成为了一块浮萍,我感觉手中的桨断了。
于是换工作,4年前来了字节。不再做内容相关的工作,本以为这样会好一些,但是没想到“有主见”这个事情仍然在不停的煎炸我,因为leader(下简写ld)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你怎么判断这件事?”几乎每天都在面对这个问题。
因为工作是管钱,当只剩10块钱的时候,ABC都需要,我要花给谁?本以为这是ld的决定,但是每一次ld都会问我。这样看10块好像压力还好,但是我每年都要控2亿+的预算,在初期每一份钱都能把我撕碎。刚在字节的第一年,我把微信昵称后面加了个括号,写着“10-19点不在”(没记错的话是这个时间段),因为每一分钟都在适应这份工作。慢慢我就总结出了做判断的经验,就是把优劣势全部写出来。我把逻辑写下来给大家参考:
ABC需要这10块钱的原因是什么?是用于解决困难还是提升效果?不花是否产生损失?花了能起到什么效果?这个效果是否服务于项目的目标?这三方拿到钱分别对他们的协同部门有什么提升?项目还有多少buffer,后面是否还需要用钱?
之后再遇到“你怎么判断这件事?”我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拍脑袋判断,而是去找ABC分别把上面的问题聊清楚。所以,做决策本身不是一个拍脑袋下决心的过程,而是要知道决策本身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当把这些都写出来以后,答案自然就出来了。除了在项目中用这种思考路径,生活中一些情况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作出决定,面对问题,不妨把条件和需求码一码。需要求助的时候,我更看重的是大家怎么拆解问题,而不是直接给我一个答案。
看书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我看着跨过几个大陆,跨过几片大洋,跨过几个世纪的人写下的故事,这些故事都给我判断一件事情提供了素材,提供了看问题的角度。
无论是原创性、判断力、有主见,还是在引言部分提到的自己的写作风格,都可以归类到“主体性”。
2021年放学以后第一期播客上线,我怎么都想不到这是拯救自我主体性的开始。无论是从播客还是从newsletter的评论,这几年经常看到大家说我在进步。感觉自己就是人类主体性觉醒的活化石,当我记录下这些转变来源,发现真的很简单:阅读、创作、谈话、思考。阅读是拓宽,创作是深入,与朋友谈话是纠偏,思考是迭代。
但是这个过程很混乱,是一种价值观重建必经的混乱,包括直到现在也是。大家常鼓励我,“金钟罩在播客里面多说一些。”不是我不想说,是我真的不知道要说什么。虽然工作中的判断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是面对生活这种盘根错节的事情,我还是没有什么非常好方法论,所以我仍然是那个不知道如何判断的人,要是我问该怎么看的时候,我还是没有主见。我只能在和自我有关的事情上多去袒露,多去探索。这个探索的过程本来是给自己用的,有时候也能给大家一些共鸣,看到这些评论对我来说都像是在自我袒露的路上多了一些闪烁的星星。
最近看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章节标题写的非常好,第二章是“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How the works mirrors its author”,第三章是“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How the mind shapes the life”我觉得英文和中文都非常好。对这个阶段的我来说,与其说要写出什么的样的文章,不如说我在探索要活出怎样的人生,写作在重构我的生活,创作构建了我的主体性。
写在后面:
最后是一则征稿,莫不谷提议今年我和霸王花都主动写一期选题征稿,这不就来了。
失眠的夜晚,或许百鬼夜行,或许万千可能
虽然说很多事情认真对待大都能起到好结果,但睡眠这件事从你认真的那一刻你就输了。但我还是在为了睡个好觉的路上无所不用其极,从精神层面尝试过打坐冥想,也从食疗层面尝试过牛奶酸角汁,也经常通过安眠药一键关机,最近又开始看中医,试图用魔法打败魔法。
你失眠吗?你有其他睡眠障碍吗?在一千个睡不着的晚上,你都是怎么度过的?根据《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59%的人存在失眠症状,仅19%的人毫无睡眠障碍。本期节目欢迎这59%的失眠朋友来稿分享自己的病友经历。也欢迎那19%的人来开开眼,在你已经酣睡的夜晚,这些失眠的人都折腾出了哪些花样。
【截止时间】投稿截止2024年7月30日。
【投稿方式】时长5分钟左右为宜,手机录音即可,录制时可将手机垫高,与嘴平齐,收音更清晰。音频请发送至afterschool2021@126.com.(提示注意避免距离手机太近容易喷麦,或背景声音嘈杂收音不清晰,以及请保护好个人信息,避免透露个人ID,如有昵称可以用昵称投稿)
【温馨提示】请投稿发送前谨慎思考,如需变声处理也可提前处理好。如非人身安全或隐私威胁等重大原因,一般在已经录制上线后无法予以撤稿,敬请理解。
最最后给再自己打个广告,首先是记录了我们如何把放学以后从0-1孵化出来的《创作者手册》,前阵子在面试一个运营岗位的时候,面试官提到的很多和运营(尤其是内容运营品类)有关的问题,这本小册子都在不同程度给了答案。
解锁《创作者手册》:https://afdian.net/item/ffcd59481b9411ee882652540025c377
然后是一则说明:
游荡者网址www.youdangzhewander.com因网站维护在6月暂时停用,预计7月初恢复。大家可通过www.youdangzhe.com访问我们,这个网址目前无需科 学 上 网,国内外用户都能访问,之后万一出现任何问题可科 学 上 网打开。手机端用户可把新网址添加桌面,便于日常使用。使用新网址期间如有任何注册、支付、退款等需求,欢迎给客服邮箱wanderservice2024@outlook.com发送邮件,由此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再安利一下莫不谷的创作:《做一个“蓄意”的游荡者》口袋书:https://afdian.net/item/62244492ae8611ee91185254001e7c00
(安卓用户可用爱发电app,苹果用户可将爱发电网页添加手机桌面使用,目前苹果商店里是骗子软件)
同名YouTube:放学以后afterschool
订阅Newsletter:https://afterschool2021.substack.com/(需科学/上网)
小红书账号:游荡者的日常
同名公众号:放学以后after school
联系邮箱:afterschool2021@126.com (投稿来信及合作洽谈)
Newsletter 是和放学以后永不失联的方式。不仅有完整无删版的播客,还有每周三的免费文章送达你的邮箱。订阅方式:谷歌搜索afterschool2021 即可。
阅读是拓宽,创作是深入,与朋友谈话是纠偏,思考是迭代。好家伙,金钟罩你不愧是人类主体性觉醒的活化石,写得好!
写的真好~ 写作输出就是人生思考的过程,如果还能得到许多人的共鸣,真的是最幸福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