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被禁言后,今天又通知我几个月前写的一篇《我在AI算法的课堂上,持续地胡思乱想》文章被删除,给的原因是: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由用户投诉并经平台审核,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与此同时我们的小红书账号也由禁言变成今天直接被炸号了;我的豆瓣账号也被炸号了,这个newsletter快成赛博尸体记录薄了,当然我更希望它能成为死亡笔记)。他们怕什么,删除什么,可能恰恰说明什么有用,可以颠覆他们的统治和奴役。因此既为了把这种可能有用的方法保存下来也传递出去,也用这种去中心化存储的方式把它分散地存储在每一个你的邮箱中,我把它重发一次。同时也诅咒一下所有举报和让举报有效的的垃圾们(死亡笔记功能开始):生生世世每一天,都活在暴君的统治中,一天3次做自己捍卫的核酸,咽拭子鼻拭子肛拭子一天三餐各来一次。
也以此篇文章:致敬今天那位燃起反抗第一缕狼烟的孤勇者。我们一起铭记并在安全的情况下传播那条横幅上的话:
“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文革要改革,不做奴才做公民”
我这学期选了两门课:数字研究方法和解密算法。
这两门课是很多同学不愿意选的,因为它们复杂晦涩光看名字和课程介绍就仿佛天书。我当时选的时候多少有些发疯,上课的时候也多少有些后悔。
除此之外,我在着手写毕业论文时,为了倒逼自己学会Python,还选择了用Python从社交媒体爬虫收集数据,并用量化研究方法来分析数据。每次和外国同学聊到论文时,我说起我要用Python,ta们共同的评论是:crazy.
我在做这些选择的时候,除了迎难而上挑战自己的心态,多多少少还因为:无论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还是Python编程,这些领域普遍在被男性所主导(我选的这两门课的男同学比例相比我之前上的所有课都骤然提升),而这些技术,也在主导着我们的生活和时代的进程。我自己在个人兴趣层面,很难对这些事物产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所以我希望能通过课堂和毕业论文这种无法逃脱必须凝神的东西,来让自己一猛子扎进去。
当然这个头冲下进入神秘水域的过程免不了痛苦,我上课的时候常常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在水下把看到的珠子捡起来并串成串。第一节上数字研究方法的课程时,讲师提到了“对数”,我关于高中数学渺茫的记忆开始在大脑中挣扎,甚至脱口而出问到什么是对数。当下这位韩裔讲师开始在纸上给我写公式:2的3次方,也就是2*2*2=8;那么反过来log2(8)=3,8以2为底的对数是3。日常生活的例子就是8个人两两分组,只需要3步:先分成2个四人组,然后2个四人组再各自内部分裂分2个二人组(如果到这里仍然看不懂的朋友请反思一下自己的高中数学)。我当时问讲师为什么在数字研究中需要用到对数呢,他的回答是:简化。
我在那一刻仍然是似懂非懂的,直到我为了搞明白这门课去看了朋友推荐的crash course:《十分钟计算机科学速成课》的视频,它在讲述计算机程序如何在海量价格信息中对比挑出来最低价呈现给消费者时,介绍了两个比价方式:一共8000个价格信息,一种是拿一个价格和其余7999价格去一一对比,每次低的价格留下来,那这就需要7999次比较。而通过对数的逻辑,两两分组来比较,那就只需要大约13次比较。对数的简化力度是无比惊人的。
由此我突然顿悟,为什么金融行业和计算机行业是积累财富最多最快的两个行业:因为它们在用指数的方式增长,而用对数的方式解决和简化问题。复利的秘密就是指数,即使每年只是保持10%的增长,100万大约只需要7年多就可以自然成为200万,复利就是直接把我们每天必须度过的自然时间当成幂次方来实现指数级别的增长。而对数就是在直接“降维”来让天文数字变得平常易处理。我当时甚至有了一种自己掌握了财富密码,或者科技密码的幻觉。现在面对日常生活,涉及选择,投资等具体问题时,我常常把指数和对数的逻辑套进去,看看自己是否可以在当下的困境中打开新格局。指数和对数,或许就是打开格局的破窗利器。
有一期播客评论区里,一位听友给我们留言希望我们做一期关于“如何应对失败”的播客。我当时面对这个选题,感觉有些无力,除了那些我们都听腻了的心灵鸡汤,我还能给出什么独辟蹊径的答案呢?我自己就完全不是一个善于面对失败的人,所以我总是让自己多做准备,务必“一击即中”,因为“再而衰,三而竭”我从初中语文课本里学到后就知道是形容的自己,我很多时候没有二次尝试的耐心和勇气。备考雅思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会先去考一次试试手,这对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当时就和自己说:我只考一次。我更喜欢正反馈,每一次成功都会激励我下一次做得更好一些,而不是从失败中获取经验。相比“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更相信“成功是成功之母”。
这样的信念是在本周解密算法的课堂上被撼动的。这一周学习人工智能的主题是“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它本质是一个通过不断试错的人工智能学习方式。其中Boltzmann Q Policy在解释这一学习机制时说:“这一机制本质是奖励机制,它奖励算法去探索(exploration)”。之后老师呈现了当年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例子。棋类游戏被认为是顶级人类智力的试金石,此前人工智能已经在其他棋类如跳棋,三子棋,国际象棋上战胜过人类,而围棋被认为是人类智力游戏的最后一块堡垒,因为围棋所需要计算的变化数量甚至超过宇宙中的原子数量,而人工智能和算法无法通过暴力穷举法来算出每一种变化和可能。但是在“强化学习”的机制下,AI被鼓励的不是找到正确答案,而是它的“探索”,包含每一步“试错”,都在被系统奖励。因此在它进行“强化学习”的过程,每一步尝试都是进步。
对比我们人类社会,尤其东亚社会,只有“做得好”“做得对”才会被奖励(有时候甚至连好和对都没有奖励反馈),“探索”和“尝试每一种可能性”,是被认为没有目标,不务正业,浪费时间,甚至愚不可及的。在这个层面上,一直通过“探索”获得正反馈的AI,发展出了更高的“智力”,突破了人类智力游戏的最后堡垒。人工智能一直在从人类身上学习,我们人类利用和警惕人工智能,却很少会想到或者愿意从它身上学习。倘若我们在家庭教育和学习教育以及自我评判中,鼓励每一种探索,奖励每一种可能,而不是只奖励最优解,那或许我们每一个个体,也能突破社会以及自我设置的界限和堡垒,打开自己乃至人类社会的新格局。
最后是我在学习Python时看到学习平台“程序媛计划”官网时的“胡思乱想”,这个网站不仅在帮助女性学习编程等被社会刻板印象认为是男性所掌握的技能,也在联合学习的用户利用技术的力量关闭了充斥儿童色情的大流量网站,还研发了公益网站,利用技术手段来对抗性骚扰和性侵害。在无数戕害女性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且罕有解决的当下,女性的恐惧和无力是无法纾解的。很多时候午夜梦回,我甚至在想,难道真的需要女性去买枪买炮,才能保护自己和女性群体,才能让当权者正视女性也是人,不能被轻易杀戮、侵害、拐卖这样的事实吗?前些天收到听友的来信也在问“难道世界的尽头是西方吗?”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女性都有机会和能力和意愿去逃往西方,那我们就地反抗和自我保护的武器究竟是什么呢?
我在想或许程序媛正在做的事,给出了一个方向:当今时代武器,尤其可被女性掌握的武器,不是枪炮,或许是“技术“。技术在这个时代或许是比武器更猛烈的工具,它能冲破的防线,触及的边界,做出的改变,颠覆的权力,或许远超我们的想象。希望能有更多的女性意识到它的威力,并且勇于去学习它,掌握它。
偶然看到一句玩笑话是说:在学术的尽头,站着英语和Python.
或许我们可以把它改成:在世界的尽头,站着语言和技术。我们矢志不渝地表达,我们持续不断地学习能改变这个世界最快最猛的技术,我们或许就掌握了,斩断锁链的力量,追逐自由的羽翼。
愿你我都多多胡思乱想,打开新格局,掌握新武器。
也欢迎收听放学以后第18期关于Web3的完整版:目前绝大多数平台都是因为小宇宙对本期播客下架处理后为了重新上架而剪辑处理的阉割版。完整版中也有他们害怕的内容。
作为一名机械硕士研究生,在男生众多的领域女性好像很自然的被弱化了,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默认女生学习起来会更困难。感谢莫不谷提醒了我,不是我学不会,是我以为自己学不会而没有去努力学,加油,当我在犹豫是否要读博的时候,这篇文章真的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谢谢莫不谷,差点就错过这么好的文章。不怕犯错勇于尝试,坚持学习语言和技术,都是执行起来会很痛苦很折磨的事情,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利用自己的力量和现处的世界对抗,短暂的一生才有意义。一起加油,并肩作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