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本期信号塔由霸王花木兰轮值。首先和大家预告下节目信息。放学以后第29期播客是一封给友情的情书,如无变化,我们将于2月14日情人节这一天上线。这一期播客的主题是:“让勇气和自由来构成友情,哈利波特和TA的朋友们”,敬请期待。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下本期内容。去年年底因为忙碌,也因为读了很多书后有些疲累,隔了一段时间都没有读书。今年在春节回家返程的高铁上,读完了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开场 : 女性学者访谈》,既有启发又有感触,回到家介绍给妈妈,没想到妈妈的阅读兴趣比我更高,每天戴着老花镜十分入迷地读了这本书。这期我想和大家聊聊这本书的阅读感受。
写着写着想到了曾经阅读过的《巴黎评论 女性作家访谈》,看来以为读完会忘记的记忆还是会有触发找回的时候,所以在文章末尾附上了这本书一点思考。
(书中11位受访学者。从左至右依次为:霍克希尔德、上野千鹤子、戴锦华、邓小南、陆晔、贺桂梅、黄盈盈、梁鸿、毛尖、张莉、包慧怡)
每次出行坐车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带上一两本书,想着利用这个安静固定的时间,可以静下心来阅读。今年春节假期也不例外,在回家的高铁上了读了《开场:女性学者访谈》(Unveiled:Women in Academia)。这本书是新京报针对不同国别、不同领域、不同代际的女性学者分别访谈形成的11篇采访文章。写到这,才突然明白这本书起名为《开场》的原因,可能是一系列女性学者访谈系列的开始,也寓意女性学者在内更多女性发声的开始。
这本书我没有按照顺序来读,只是翻了翻目录,从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就个人阅读体验而言,如果抱有访谈的女性学者都有充分女性意识的想法,可能不免会有些失望。在阅读过程中,我也逐步破除自己这种不合理期待,重新思考女性主义认识自觉和行动自觉的问题。
首先,女性主义自觉并非天生的而是习得的,如果没有对性别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没有深入自身和阶层群体的反思和看见,很难具有女性主义视角。再者,女性主义的想法受时代、阶层、结构、群体、环境等等的影响,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诉求具有多元差异和复杂的面向,无法用单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最后,女性主义自觉需要主动克服集体无意识。正如梁鸿在访谈中提到的:
“一个群体内部的文化惯性是最不易觉察的,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日常到我们根本习焉不察,女性意识正是这样。更何况,女性存在之附属地位是自文明以往就如此的,不管东方还是西方,所以,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理论回归到生活层面、个人意识层面,还需要非常大的契机和持久的自省。”
前两天莫不谷分享了一个视频,关于婚礼为什么是父亲挽着女儿走红毯的一个洞见。视频里是日剧《勿言推理》的一个片段:“关于这个,我常常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走红毯时,必须是父亲牵着女儿走呢?母亲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抚养孩子,但为什么要让她站在一旁当配角,而让父亲来走呢?……”评论里精准回应,因为这是父权和夫权交接仪式。
在访谈里,新京报也提出类似问题“即使很‘现代’的家庭,在女儿出嫁的时候,父母也常常会落泪,但对儿子却不会。这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结构”。梁鸿从自己的结婚感受中说道,“尽管家人依然对自己很好,但我就会觉得,似乎要被自己的家驱逐了,要去到另一个陌生的家庭了。”与男性不同,女性出嫁意味着“离家”,诸如此类的文化惯性和情感联结植根于社会内部,日常到我们习以为常。
接着,我想谈谈个人比较喜欢的访谈篇章:上野千鹤子、戴锦华、梁鸿。这三篇针对女性主义和个人生命体验的访谈内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既有共鸣又有新知和鼓舞。
一、接受自己和背负起自己。当看到戴锦华在访谈中坦诚自己与自卑持久搏斗,大约经历四十大惑多少战胜了一点不自信的时候,既感到诧异又因为共同的生命体验而得到某种治愈。戴锦华外在呈现的张扬和自信令人很难与自卑联系起来,加之自卑原因之一居然是因为身高过高,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优点!访谈的记者同样表示诧异,因为对她来说,自己一直和长得不高做心理斗争,还被人问过为什么不穿高跟鞋。着实令人哑然失笑,对女性来说,长得高不行,长得矮也不行,社会对女性的凝视和审视让女性怎么活都不对。对此,戴锦华也从自身体验提出了斗争路径:
“对于我,基本的议题是学会接受自己,并背负起自己。同时我也不断告诉自己和伙伴,我们不要“加盟”社会性的对女性、对自己的迫害。某些时候,我们体认到至痛的伤害,来自社会的、主流人群的恶意和敌意,但此间是否也包含着某种我们因内化而潜意识认同的因素?在意识深处、在潜意识层面,是多少源远流长的父权文化的规训?”
二、用真实生命体验去创作和探索。不论是戴锦华、梁鸿,还是上野千鹤子,她们的学术研究与自我真实生命体验紧密相连。戴锦华谈及自己学术思想转变历程说道,“我的学术必须与我的真实生命、我的社会存在与我的社会关注紧密相连,这种相关度以及我用个人生命去面对与体验它的真诚度,对我来说是首位的”。梁鸿创作《梁庄三部曲》的内在驱动力源于故乡的纠缠,不断重新认识自己面对故乡和原生家庭的情感是她一生的课题。上野千鹤子因为面临年老养护问题,从性别研究转向老龄化研究,致力于打破无家庭社会中“一个人”的形象是悲惨的负面叙事。作为终将迈入老年的自己,看到前辈女性为自身生命的努力从而推进观念改变和社会进步,感受到一种被“照护”和“关爱”的心情。用个体生命体验去探索、去学习、去创作,有一种生命在蓬勃生长,热烈、认真“活着”的切实感受,这种力量,我在莫不谷的身上也同样看到。
三、结构性困境与个体主体性。女性意识一旦觉醒,就仿佛开了天眼。在不断接触和学习女性主义过程中,我们对父权制结构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女性面临的诸多问题离不开结构性困境的阐释和归因。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认识到结构性困境,然后呢?
新京报记者在访谈中问到:“我自己的一个感受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也包括我在内,会把很多问题都归结为结构性的问题。而事实上,个体很多的遭遇也的确被结构性问题所笼罩。这时候,大家其实是陷于一种我能怎么办的无奈心态。”戴锦华对此回应到:
“我更好奇的是,当你观察到这是结构性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不设想一下改变这个结构?我们的确是为某种改造世界的文化喂养成长的,我们也在为自己的生命中经历和遭遇了多重挫败,但我仍然拒绝向无力和无力感屈服。难道不能至少去尝试一些改变吗?”
戴锦华充满力量和不屈服的回应提供了女性结构性困境下的解题思路,拒绝向无力和无力感屈服。这也是莫不谷在播客中不断提及的,“存在主义的本质,是世界在下沉和崩塌,个体仍有上升和稳固的可能。”《开场》访谈的其他女性学者即便有年龄和代际的差异,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但都展现了个体的能动性,相信自己有力量,为自己所追求的不屈服,不放弃。
除了刚刚提到的几位访谈学者外,还有包慧怡等在内的访谈文章对我也很有启发,囿于篇幅,就不再详述。最后,摘选上野千鹤子对于有志于学术/事业女性的期许分享大家,以此共勉。
“女孩总是容易当优等生,当老师的宠物。毕竟,不辜负周围人的期望,也是女性的‘美德’之一。而优等生会有这样的习惯,习惯察言观色,尽量满足老师和父母的期待。有一些女性学者也是如此。
但我认为,比起不辜负周围人的期待,女孩们更应该坚持自己的问题意识,即使它不能为你带来什么。对于研究者来说,原创性是极为关键的,模仿别人毫无意义。所以首先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管是得是失,我都希望她们能够坚持下去。”
相关阅读推荐:《巴黎评论 女性作家访谈》
前几年,莫不谷出国前曾送我一本《巴黎评论 女性作家访谈》,这是《巴黎评论》出版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采访了16位女性作家。提起巴黎评论访谈过的男作家,可以想到海明威、格林、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等等一系列名字,说到女作家,这16位里我熟知或阅读过的却只有波伏瓦。其中,波伏瓦的这篇访谈十分精彩,波伏瓦思考问题的深刻洞见和凝练表达,以及父权社会规训加诸其身的误解否定在两段访谈中一展无遗。
编辑问到,萨特虽然已经享有盛名,但却依旧遭到误解,被批评家猛烈攻击,在你看来是为什么?
波伏瓦回应道:萨特处境非常矛盾。他是一个反资产阶级的作家,作品却被资产阶级所阅读,作为资产阶级的产物受到仰慕。资产阶级在文化上处于垄断地位,认为是自己给了萨特生命,与此同时,又因为他攻击资产阶级而厌恶他。
这段波伏瓦对萨特处境矛盾的洞见和精准解释令人印象深刻。此前读了《成为波伏瓦》早早认识到萨特的另一面,说是吸血虫也毫不夸张。一方面得益于母亲和保姆全心全意的照顾,加之有财产可以不用担心工作问题,有大量时间专心写作,这也解释了为啥男性作家更容易高产和出成就。另一方面,波伏瓦忙碌的学习工作之余,不仅帮助萨特写作,处理大量稿件工作,还要提供情绪劳动,因为萨特情绪非常不稳定。
编辑问到,你曾写过“当我难以置信地回望当年那个轻信的少年人,我震惊地看到自己是怎样受骗的。”好像引起了各种各样的误解。
波伏瓦回应道:人们——尤其是敌人们——试图将这句话解读成我的人生是一个失败,我要么是承认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是错误的,要么承认了说到底女人还是应该生儿育女,云云。任何仔细读过我的书的人都能看出我的意思恰恰相反,我想说的是我不嫉妒任何人,我对我的人生所呈现出的样子完全满意,我兑现了我全部的承诺,所以如果让我重活一次,我也不会选择任何不同的活法。我从来没有后悔过不生孩子的决定,因为我想做的事是写作。
波伏瓦面对的女性困境时至今日仍未有明显转变,对一位在学术取得如此成就的女性依然按照父权制社会规则予以否定,“没有生育的女性是不完整的”“事业成功家庭不幸福也是失败”种种陈词滥调令人生厌。对于这些bullshit波伏瓦对自我选择展现足够的坚定,写作才是她最想做的事情。
对写作、创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巴黎评论 女性作家访谈》这本书,访谈的16位女性作家分别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伊萨克•迪内森、希拉里•曼特尔、埃莱娜•费兰特、西蒙娜•德•波伏瓦、珍妮特•温特森、伊丽莎白•毕肖普、玛丽莲•罗宾逊、简•莫里斯、多萝西•帕克、琼•狄迪恩、格蕾丝•佩雷、娜塔莉•萨洛特、尤多拉•韦尔蒂、安•比蒂、洛丽•摩尔。
说明:两次发送的文章内容一样,因为发送Newsletter后到达邮箱还有延迟,我(霸王花)以为第一次没有发送成功,所以发了第二次~
真的很期待新一期的放学以后!!!最近也在重温哈利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