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放学以后信号塔由莫不谷和霸王花共同轮值,我们从今天开始将在Newsletter和我们的YouTube频道开启一个崭新的系列:莫路狂花系列。
Newsletter为我俩的问答(主要是我-莫不谷问,霸王花答,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霸王花有勇气在创作中直面一下头顶的三座大山,因为她说她自己写不出来,所以我就想了问答这个形式来帮助她写一下。大概是一种我充当柴静或者鲁豫,让霸王花敞开心扉的作用)。
YouTube将是我和霸王花游荡世界的视频,前面我已经用我破旧不堪的手机和非常小儿科的技术独自拍摄和剪辑了一些#游荡者的日常#视频,10月初我将和霸王花汇聚,用她崭新的手机来拍摄,并请金钟罩这位专业剪刀手来帮忙剪辑。
本来我们这个系列打算叫“莫路狂花,一帆风顺”,把我们三个人的名字都放进去,还有一个好兆头。但是鉴于近期已经改名叫金钟罩,暂时还没想到怎么把这个刚硬的名字融合到我们狂放的画风。大家如果有绝佳创意也可以在评论区发给我们!
说起来我们仨竟然是见过家长的关系,主要是因为高中开家长会。我爸爸见过霸王花,我见过霸王花全家人还去她家里住过好几次,金钟罩的妈妈应该是见过我和霸王花。高中的时候人比较混沌,或者说意识还没那么觉醒,看同学的家长,都觉得相当和善热心。最近两边一起创作,才对彼此的家庭了解更多。
之前我有总结过,中国女性在这个时代头顶的3座大山:极权和父权的系统、无孔不入的工作和极难逃脱的原生家庭。这三座少一座就能多喘一口气。在我们刚做播客一开始,对彼此原生家庭还没有深入了解的时候,我们就用《有可能的父母子女关系:因为我是真爱你,所以你有真自由》讨论过原生家庭,有三期和Gap、只工作不上班,以及喜欢的工作相关的播客讨论过工作,整个系统我们则是用Run and rebel系列三集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今年年底有可能还要再录一集应对系统的播客。
在我们仨之中,霸王花可能是受三座大山压迫最深的人,她简直没有逃过任何一座山。最近我和霸王花说,她简直成为我观察东亚的人类学样本,因为东亚齐发的箭,她几乎箭箭都中招(金钟罩可能也中了不少,但是神奇的是他没啥感觉)。霸王花中的这些箭,不仅伤她很深,她还内化了这些伤,并把它们深藏在皮肤之下。希望这个问答系列,能帮助霸王花把受伤的余毒逼出体内。
因为霸王花已经提出离职申请,并离开中国和我一起世界游荡,所以前面两座大山,她都算是暂时搬走了。而母女关系这一座山,最近则对她来说尤其沉重。所以我们第一篇问答,将从这个口子开始切入。
之前我有在播客里说过,霸王花的妈妈和爸爸都是很好的人,这句很好的人也是一种东亚表述。好的父母只有一条标准:在婴孩时期给与爱和保护,在成长和成年后放手让孩子自由。东亚父母能完成前者已经实属艰难,完成后者则有些天方夜谭。
我在出国前因为要从上海起飞,所以和霸王花以及她的妈妈一起居住了几天,那几天内我感受到了霸王花在这座大山下所有的重压。看《风平浪静的闲暇》(又名《凪的新生活》)时,我和霸王花说我看到了她本人。剧中女主角的妈妈,心里明明希望女主角可以逃离她所遭受的命运,但是行动上却不断地把女主角勒紧,用各种强烈的情感索求把她困在原地。我记得我当时给霸王花发了微信,希望她能在这段关系里适当抽离,保护好自己。因为无论任何关系,多亲密多疏远的关系,人都应该首先保护好自己。
接下来是我对霸王花的提问,正在遭遇同样困境的朋友也可以在心里作答一下。
1.如果你的妈妈和你是同龄陌生人,你会愿意和她做朋友吗?为什么?
有愿意的部分,也有不愿意的部分。
愿意的部分是我的妈妈是个非常积极的人,喜欢学习,喜欢探索,和这样的人做朋友是可以收获很多正向反馈的。此前她在上海生活期间,学会了地图导航,学会自己坐地铁找攻略,自己出门逛公园预约博物馆,现在她可以独自出门旅居国内任一城市,还可以自己去医院就诊挂号看病,前段时间她还学习了用电脑打字创作,每天坚持练习打好几千字。在她身上,你可以看到学习的热情和改变的积极面向,这使我有一种“欣慰满足”的感受。飞速发展的社会没有耐心和时间给我们的父母,但我努力让妈妈跟上了社会生活的节奏,不用担心她无法适应和彷徨无措。当然,我也在这些事情上花费不少时间精力,从一开始带她从零学习认识地铁标识,练习如何乘坐地铁,到给她出行任务让她独自锻炼;从带她逐一讲解医院就医全流程,到整理打印详细的就诊攻略让她独自练习;从和她去杭州、苏州、扬州、绍兴、湖州各地旅行,到让她独自到陌生城市里旅居…好在我妈愿意“学”,也想“学”,我愿意且有时间“教”。
不愿意的部分是我的妈妈有着强烈的表达需求和情感需求,但我并不是适合的倾听者。很多时候我无法理解她的经历也没有能力理解她遭遇的痛苦,我想摆脱过去,活在未来,而我妈不可自拔地活在了过去。我曾经分析她强烈的情感需求是原生家庭和这个社会造就的,无论是那个饥荒困苦的年代,还是难以想象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或是复杂的重组家庭,都没能给我妈健康的成长环境。我也尝试过给妈妈预约心理咨询,但收效并不明显,用我妈自己的话来说,能说出来的苦,都不是苦。心理咨询师面对艰辛的生活阅历,有些难以招架。
我的妈妈很容易内疚自责,这同样使我感到厌烦和无力。我对父母有过不满,觉得他们在应该支持理解我成长的时候没有做到。说有过,是因为我需要面对自己作为孩子没有得到爱与支持的事实与感受,也认识到自己作为成人理解了父母和时代的局限。所以,她们不需要再为过去感到抱歉,也不需要为孩子的人生负责,我有能力,也有责任担负我自己的现在与未来。道歉一次已经够了,自责内疚这些更多的情感对我而言是不必要的负担,是不相信也不愿意面对未来的怯懦。
2.你现在或者曾经的社交友人/熟人中,有你妈妈这种和你相似相处状态的吗?
一时还真想不到。
正如前文提及,我不是适合的倾听者,我也不想当倾听者。大多数情况下,我拒绝承接社交层面的情感需求。然而在真实相处中,是否有无意识承接隐形情感需求的情形,我也不知道。
3.你对这个关系中最厌倦,痛苦和无力的一点是什么?
缺乏尊重。
李安曾在受访中说过:“再多的爱,都没有比尊重重要。尊重远远比爱重要。”在父母子女的关系中,同样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尊重。
我的妈妈爱我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但我的妈妈尊重我吗?答案是否定的。当她以爱之名,以保护之名,以担心之名劝阻我,不支持我的时候会让我愤怒的同时感到疲惫无力。此前我在遭遇猥亵,坚持报警并拒绝和解的时候,我妈因为担心我被打击报复在刚开始曾经劝解过我。但“好意”起到的效果是相反的,这让我感到痛苦,大半夜做完笔录和她大吵一架,既生气于她对我的不支持,又生气于她勾起放大了我内心的担忧和恐惧。当恐惧占据上风时,我是无法做出积极行动的,即便做出积极行动,也会因为忧虑伴随而无法安宁。举这个例子或许不够恰当和准确,但是我有个生存策略,就是记性不好,很容易将事情像鱼线一样沉入水底然后继续生活。
和大多数东亚父母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一样,我的妈妈因为想要获得有尊严的生活,不希望孩子被欺负,凭借不服输的一口气努力让3个孩子接受教育考上了大学。这在爸妈农村老家是罕见的成绩,甚至开始流传是我们家老人坟头风水好,试图为这种少见的情形寻求一种可被接受的合理解释。教育孩子的“成功”在给我妈带来外界认可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固了精神枷锁,使她更难接受孩子的“出走”和“逃离”。但是说来好笑,我的姐姐离家七八年没再回过家,我的弟弟擅长学习但大学肄业,而我,正要逃离传统主流路径,放弃“金锁链”,我们都在不断冲击彼此的心理防线。
4.你曾经尝试过做出怎样的行动或者尝试来改变这一关系模式,效果如何?
我尝试过很多方法来认识和调整母女关系,现在想来,我们更多可以改变是自己。
(1)心理咨询。给我妈约过心理咨询,她觉得没啥用。我在播客第1期提到,从读书时我就在探索接受心理咨询,其中一个交流的主题就是家庭亲密关系,这帮助我回溯成长忘却的细节和故事,像是长大的我变成哆啦A梦,穿越到童年陪伴自己。
(2)阅读书籍。此前我写过一期Newsletter,分享了《关于女儿》的阅读感受,当时读书的契机也是缘于过年回家母女关系的困扰,想要寻求可能性的答案。然而读完发现,我的个体困境是东亚社会普遍性问题,这既让我一定程度解脱,也让我更进一步学会面对现实。
(3)和朋友交流。之前我会和熟悉彼此家庭的朋友互相交流对家庭的思考,与父母的相处故事,以及我自己的想法。在交流过程中,我不是故事的主人公,而是扮演讲述者角色,这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动机。我也会和我的姐姐交流这一话题,但每次交流我姐的发言都真实犀利到有些可怕。用莫不谷的话来说,我姐作为在外游荡七八年的女性,反孝先锋,说的话比金爱烂还残酷(《滔滔生活》作者,见莫不谷此前的Newsletter)。
(4)屏蔽朋友圈。我妈很爱发朋友圈,多的时候一天十几条,还特别喜欢把朋友圈当作长篇的个人日记来抒发。刚开始因为不喜欢她在朋友圈暴露自我和家庭,也不喜欢她用励志的叙事路径来描述我,一看到她发朋友圈就会瞬时调动我的各种情绪,忍不住“说教”阻止。后来又觉得我妈旺盛的表达欲是因为前半辈子被压抑了这么多年无从发泄,朋友圈媒介的发展让我妈有了一个出口,我不该为了自己限制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直接设置不看我妈朋友圈,她爱发啥就发啥。
(5)删除拉黑。距离我最近一次把我妈删除拉黑2周多了,拉黑真是可以有效解决很多问题,不夸张地说是神清气爽。首先不必直接联系,减少交流给彼此带来的折磨痛苦。其次开启清洁模式,我的日常生活可以更加聚焦在自己身上。再者明确彼此界限,删除拉黑是态度和底线的表达,拒绝接受对我生活的干涉和评判。不仅我自己删除拉黑,我还建议我的朋友(熟悉彼此家庭的朋友)删除我妈,避免接收她的信息和过载的情绪。我朋友曾经因为担心我妈抑郁和我联系,我和朋友表示,她不需要也不应该处理和承担超过自己范围和能力的事情,我也无法处理和应对我妈的问题和困扰,我只能对自己负责,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无法对别人负责。
(6)一起生活。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不想推荐这个方式。把父母接来上海生活,是希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回馈她们的养育,也希望能帮助她们更好地适应当下生活,减少迈入老年的无助与不便,同时体验更多的可能性。在这过程中,既需要耗费时间,精力,金钱,也需要耗费情绪,彼此情感链接更为紧密的同时界限感变得模糊,以及更容易成为整个社会鼓励的“照顾者”角色。前两天我去北京路过一家医院,墙上刻着宣传大字“赢女儿式服务之口碑”,这个自上而下厌女的社会却清楚地知道、鼓励、引导女性成为更好的“照顾者”。
我的姐姐大概毕业后便离开了家,甚至春节过年也没有回过家。从一开始诧异到现在习以为常,姐姐的决绝让父母和我都意识到,回家不是必须的,过年也不必团聚。我爸很久前曾说“不找对象别回家”的玩笑话再也没提起过,反而变得小心翼翼,家庭的控制在我姐离开的那刻解体了。
我算是成年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时间最久的,和父母的真实相处会让我更能理解和体察她们。因此,当最近一次和我的姐姐聊天,她残酷揭开家庭重男轻女的面纱时,我感到陌生又觉得困惑,也就此和莫不谷展开了讨论。莫不谷提供了解释的视角,因为我愿意看过程,我姐姐则是看结果,结果一溯源就特别残酷,过程就会让人愿意有体察和理解。
莫不谷进一步说到:“人身在过程中,会为自己当下的生活找各种合理化的理由的,任何一句温情的话都能用来证明残酷的推断是假的。”“清醒就是决心逃离,只有逃离才能看到遮在迷雾过程外的结果。”
5.如果最想对你的妈妈说一句或者一段话,你想说什么?
如果有机会,希望你可以出生在爱你,尊重你的家庭,这样你就不必受这么多苦了。然而,出生我们已无法选择,家庭我们也无法选择。希望你相信,这世界上,有一束光是为你而打的,未来会比过去更有力量,希望你为自己好好活着,别再折磨自己。
6.你理想中和妈妈的关系是怎样的?
用播客里的话概况来说,是“姐妹爬山,各自努力”。
7.你愿意再采取怎样的行动来靠近这种理想中的关系?
保持现状,目前没有想法和行动,我想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留给自己。
8.你觉得删除不再联系对你而言是否是一种解绑?
物理层面解绑了,精神层面还需要持续解绑。
9.倘若我是你,我处在这样的母女关系中,你会给我怎样的建议?
远离,把自己顾好就行了。
10.倘若你是你的妈妈,你会想要怎么做?
(1)不结婚,不生育,离开农村家乡。
(2)出去旅居,离开人情往来,俗世烦扰。
(3)找个地方专心写书(我妈一直有写书的计划,也一直在写)。
(4)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聚焦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上。
写到最后,天快亮了,有幸看到了今天的朝霞。想到了最近重温的电影《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费雯丽的经典台词,Tomorrow is another day.这时代压在女性头上的三座大山时常会让我们无法喘息,然而它们并不是西西弗斯搬动的巨石永无休止,是会因为一个个像我姐,像莫不谷,像当下和未来的我以及无数女性的逃离和反抗不断被瓦解。
提示:如需查看往期内容,打开任一期你收到的邮件,选择右上角open online,就可以回溯放学以后之前发的所有邮件,或谷歌搜索afterschool2021substack查看。
解锁小册子《创作者手册:从播客开始说起》:https://afdian.net/item/ffcd59481b9411ee882652540025c377
永不失联:邮箱订阅放学以后Newsletter: https://afterschool2021.substack.com/
联系邮箱:afterschool2021@126.com (投稿来信及合作洽谈)
小红书账号:游荡者的日常
同名公众号:放学以后afterschool
同名YouTube:放学以后afterschool
播客:国内:苹果播客,网易云,爱发电,汽水儿,小宇宙,喜马拉雅,QQ音乐,微信听书;海外: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Snipd,Overcast,Castbox,Amazon Music,Pocket Casts,Stitcher,Radio Public,Wordpress.
莫路狂花 一刻千金!
莫问金生,一路狂花